重庆分公司,新征程启航

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、域名注册、服务器等服务

SpaceX或成世界独角兽第三,人类离「星辰大海」又近了一步?|超级沙龙

特约观察员 | 任维佳 天仪研究院 CTO;蓝天翼 千域空天咨询创始人

创新互联专注于鼓楼网站建设服务及定制,我们拥有丰富的企业做网站经验。 热诚为您提供鼓楼营销型网站建设,鼓楼网站制作、鼓楼网页设计、鼓楼网站官网定制、微信平台小程序开发服务,打造鼓楼网络公司原创品牌,更为您提供鼓楼网站排名全网营销落地服务。

主持 / 采访 | 李汝晴 36 氪科技领域分析师

编辑整理 | 文华 林馥涵

核心看点

1. 至少从 SpaceX 的存在来说,我觉得对中国最好的一件事儿,是解释成本降低了。

2. SpaceX 走了一个垂直整合的路子,彻底颠覆了原有航天基于层层分工的研发模式。

3. 如果我们的环境也能鼓励大家多一些包容,允许试错,允许大家特立独行一些,中国一定会冒出一些非常优秀的公司出来。

编者按:本文由直播整理而来,有删减。完整直播可戳此回看>>

SpaceX 或成世界第三独角兽,到底值不值

蓝天翼:我前两天看了摩根斯坦利的一个报告,说 SpaceX 的估值主要得分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是火箭业务,第二部分是载人业务,第三部分就是现在说的 Starlink 业务。具体每个业务占多少钱不太清楚,但是大家明显觉得它最值钱的应该是 Starlink。依据那份摩根斯坦利的报告,最终的结论是,如果 Starlink 做成的话,公司估值应该能涨到 1600 多亿美元。

也就是在它的估值模型里,以及整个公司的未来发展的前景里,目前最被看好的是 Starlink。因为像去火星旅游之类的业务,目前来说,一个是可行度不那么高,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。第二,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也不是像旅游、出行这样的必需品。

但是在它的载人业务里边,有一块大家比较关注,就是它在地球上任意两点,比如从纽约到上海,可能 30 分钟就能抵达。把它变成一种类似于交通工具的概念,之前跨洋飞行,最快的是协和客机,几个小时。未来,SpaceX 可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。这个设想很好,但是还有很多的技术要去突破,包括成本。往返中美的飞机票价,目前是六七千块钱。如果能把效率提升到 30 分钟,可能是卖到两、三万块钱。

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,一个是技术上并没有那么成熟。第二个,它的价值肯定还是很高的。如果能成的话,就相当于把航天的工业,干成了民航业的感觉。这样的话,它的估值模型可能可以去遵循现在航空业的水平。

从 Starlink 角度来说,它更相当于是一个全球通信行业,作为一个全球的通信卫星运营商,去做这样的业务,那么它的估值模型可能更接近于一个通信行业。

总的来说,它是用航天的手段进入到传统的行业,可能是交通运输行业,可能是通信行业。在它的整个故事里面,真正跟火箭或者飞船相关的,可能就是天地往返,给 NASA 提供运货、运人,运卫星入轨这些业务。

SpaceX 的估值模型还是相对比较复杂的。其实在 2015 年,Google 领投了 SpaceX 9 亿美元。因为 Google 早在 2013 年、2014 年就提出要做低轨互联网星座,但到现在,也没有具体的方案出来。所以大家猜,可能 Google 投 SpaceX 主要目的是想让 SpaceX 帮助它,去完成全球的或者说区域的通信运营商的业务。

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SpaceX 做 Starlink 这个业务,它是有逻辑支撑和用户支撑,以及 Google 这种 2B 的业务支撑的。

至于它这个估值模型合不合理,因为常说在一级市场里面,还得看投资人的兴趣,以及投资人的热情。SpaceX 的价格不断提升,但是总有人买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我认为它的估值,至少在认可它的逻辑模型里面是合理的。可能完全看航天这个行业,估值上好像很高。但是其实另一个逻辑是,目前它可能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能提供发射服务的,商业的运营商之一;同时它也是大家期盼的可能最快完成低轨卫星互联网的企业。它具有一定的投资的稀缺性。

SpaceX 高估值对同行有什么影响?

蓝天翼:市场来看肯定是好事。因为像 SpaceX 这种,在整个民营航天或者商业航天领域里具有领头羊地位的,如果估值都很低的话,那对于大家来说,都不会有这个信心了。但是,它一是成功,二是估值又高,那么给大家整体的感觉,商业航天应该还是一个朝阳产业,还是一个值得去期待的行业。

因为对于投资人来说,都是从财务的角度上去看,因为看好这样一个商业模式,认为它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,才去投资它。

所以从投资逻辑上来说,美国会有 SpaceX,会有 Starlink,会有这种把航天变成运输业的公司。从大的逻辑上来说,中国也会有。可能未必会发生在同一个公司身上,可能发生在好几家公司,或者是多个公司去完成像 SpaceX 一家公司的这样一种形态。

总得来说,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。至少从 SpaceX 的存在来说,我觉得对中国最好的一件事儿,其实是解释成本降低了。尤其在我最早干航天的时候,去描述民营企业干火箭,或者民营企业干卫星,很难讲。但是当 SpaceX 出现了以后,所有人都知道 SpaceX。这样降低了大家的解释成本。其实很多时候大家说中国的 SpaceX 或者什么,未必这些公司真的想贴上这样的标签,但是因为 SpaceX 太有名了,解释的时候,说一句我是中国的 SpaceX,大家就都明白了。

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和 SpaceX,差在「时间」

任维佳:其实主要的差距,还是在于时间。其实每一个公司要做好,特别像制造业这个行业,没有 10 年以上的积累,希望马上一飞冲天,本身是不充分的。

我觉得整个中国商业航天,现在还都在一个早期的积累期。但是中国公司会有中国公司的成功模式,但是中国公司它未来能达到的峰值点,我认为我们可以想像的空间还很大。所以现在主要是大家缺的还是足够的时间去积累,这是第一个方面。

第二个方面,我觉得从文化上讲,美国的文化比较鼓励冒险,它总体的容忍错误的机制,要比我们这方面要好一点。国内可能很多时候会偏于中庸之道,多少会强调一些中规中矩。所以我们对这种很具突破性的,或者是异想天开的一些想法,相对来说它的包容性就要差一点。

所以其实我们也在想,假如中国有一个公司如果连续火箭失败三次,它可能没有机会再打第四次。所以我想就是,如果在我们的环境也能鼓励大家多一些包容,允许各种人去试错,允许大家特立独行一些。我觉得中国一定会冒出一些非常优秀的公司出来。

蓝天翼:我觉得任维佳刚才说的那一点,就是关于时间,其实可能国内真正去了解或知道 SpaceX,是 2010 年之后了,尤其是当 猎鹰 9 可重复使用成功了之后,大家就惊呼火箭还可以这样。其实 SpaceX 是 2002 年成立的公司。像贝索斯的 Blue Origin 公司,应该是 2001 年成立的。这些公司其实都成立了非常非常长的时间,才有了今天这个成就。

我们国家常说的商业航天或者是民营航天的萌芽,是在 2014 年、2015 年,到现在其实也不过是五、六年的时间。如果往回推五、六年,我们去对比,可能要对比 2006 年、2007 年的 SpaceX,可能是 2015、2016 年的 Planet(2010 年成立)。

当然时间这个东西,也算双刃剑。你发展得早,可能你有这种时间的效应。但是你发展得晚,可能你也会去观察,或者去熟悉,或者去了解大家在这个行业里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。那从我们现在观察下来,中国和美国其实走的肯定是不同的路,不同的商业模式。因为美国是可以通过技术的积累,毕竟它还是世界头号的强国,去做到全球化。那么中国可能相对而言会比较难,但是这样的话,其实造就的也是我们自己,需要更好地自己去完成这样一件事情的能力,以及这样的一个路径。

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,如果世界继续割裂下去,可能未来会是对中国更有利的局面。你看现在欧洲,比如英国收购了 One Web,它会去做自己的一个星座。俄罗斯现在也提出自己的低轨星座计划。单说低轨星座的话,世界已经从 90 年代美国一家会多个星座,转向现在,像俄罗斯、欧洲、中国,甚至像印度,都会去做低轨星座这个计划。

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中国肯定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,会成为在世界航天中一支瞩目的力量。但是还是得需要时间。目前从时间的阶段上来说,中国还是一个萌芽的阶段,跟美国那边咨询的同行也聊过,大家确实会关注中国。大家都相信的一点,就是以中国的的韧性,以中国的能力,能够更快或者更好地发展到美国的这个阶段。要同样去比较的话,SpaceX 做到今年的载人,可能花了十八年。中国可能绝对时间会比美国晚,但是相对时间可能不会用十八年,可能十年,或者十二年,应该这样去比较。

氪友问答

@OM: 猎鹰 9 号 大的特点就是便宜,SpaceX 是怎么样把它做得这么便宜的?连 NASA 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么便宜,为什么这个私营团队却做到了?

@任维佳:SpaceX 其实走了一个垂直整合的路子,这等于是彻底颠覆了原有航天基于层层分工的研发模式。我们以往都在强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所以会把一个火箭,分成若干个垂直系统,每一个部门,在中国是研究所,国外是不同的公司,分别承担一个垂直系统。垂直系统底下又可以再分,相当于里面每一个设备,都是一个很专业的团队在做。

但是到了今天,其实航天多数的技术已经成熟。技术成熟之后,当我们考虑把它商业应用时, SpaceX 这时候打破这个路子。它的思路是我一个团队把绝大多数的技术都干了,不需要在每个点上都持续进步,只需要定型一块。在这种时候,基于绝大多数技术成熟的情况下,在每一个专业方面,只选定一个成熟的,把它产品化,我就能自主拥有它,以这种形式实现了整个研发成本的大的降低。这是马斯克说的,我们从第一性原理,从材料的成本来计算火箭的成本,它相当于是从最基础的地方来做整个火箭。所以这种方式使得其能从管理上,把绝大多数的中间人员成本都省掉了,这是第一个原因。

第二个,就是 SpaceX 实际上大量地把现代工业的东西,很大胆地用到了天上,比如微电子产品的技术发展,软件能力的提升。举个例子,前一段时间有报道关于它火箭上的计算机,因为火箭这个产品极度可靠,以前我们都是用军用计算机,就是担心出了一点岔子,所以它成本极其高,一台宇航机的 CPU,也是要几百万的。但是 SpaceX 的做法是用市场上价格低的 CPU 大量组合,摆了好几十个,虽然单个的确实不好,但是当我摆了好多个,通过一个高效的软件把它有效组织起来的时候,大概以十分之一、百分之一的成本实现了同样的可靠性。这代表着技术上全新的做法,就是把工业品,基于现有的强大软件能力,通过系统设计,软件的加强,把它用到了航天上面来。那么这就使得整个成本极大地降低。

总结下来就是两方面,一个就是从研发的体制上走的垂直整合路线,去掉了大部分的中间环节,人员成本就降低了几个数量级。第二个,是把工业上的成品,通过系统设计、软件设计的手段,应用到了航天上,同样带来成本的极大降低。

@蓝天翼:关于大家怎么看待火箭这个产品这点,过去理念可能是将其打造成一个精美的工艺品,当成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去做。但是到了 SpaceX,它认为未来火箭会变成像交通工具一样普遍的,所以必须要引入比如说像量产、电脑大规模仿真的理念,去完成这件事情。

从理念上来说,像以前是把航天当作是一个国家意志力的体现,当成一个只准成功、不准失败的一个产品。但是如果你只是把它作为工业级的产品去开发使用,那可能整个设计理念、使用理念,以及整个思路都会有变化。SpaceX 在这点上是有它自己独到的理解的。

所以我觉得最终来说,还是理念上的区别。

@小吉:关于民营卫星公司这种商业模式,卫星公司怎么样去赚钱?

@任维佳:我讲讲天仪的经历吧。一开始我们是从一个比较窄的领域切入的,我们利用自主研发的卫星,给国内外的科研团队提供了一个短平快低成本进入太空的服务,直白地说就是我们把客户的设备,搭载在我们的卫星上,最后把客户所需要的各类科研数据采集下来。

其实这个领域是一个相对窄的领域,它注定不是一个能支撑天仪宏大梦想的领域。但是在早期,当我们在打磨自己产品、技术的时候,客户付费意愿还比较好,并且有一定的刚需,同时客户的容错能力也比较强。那么我们利用这个优势,通过一轮一轮地把我们卫星的基础技术打扎实,同时在整个过程中,还能够依托客户的付费,让我们烧钱不烧得那么狠。

到现在为止,我们在这个科研新领域,口碑也越来越好,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在来找我们,而且一些成本能力更强的客户也在找我们。这个模式,我们自认为我们走得比较成功,在解决了发展初期的一部分收入的问题,基本上我们可以实现科研卫星的微盈利。

天仪从去年开始集中了绝大部分精力做微波雷达卫星,就是利用雷达做地面的遥感成像,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择机发射。我们认为利用高分辨率的、低成本的雷达卫星,将来组成近地卫星的星座之后,可以实现对全球一个非常高频次的雷达成像。那么我们能够对全球范围内所有的地方,实时掌握它的动态变化。利用这个动态,也通过数据的积累,掌握各个地方历史的变化。这样一个大的数据,未来能够在很多领域给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高质量的服务,包括应急减灾、农业、林业、环保,可能未来包括人的日常生活的。

从这个角度看,最终卫星本质上是两类,它是一个信息互通的手段,也是一个信息采集的手段。而且它天然的优势是基于全球化的,或者能实现全球覆盖的信息互联互通,或者能实现全球无缝的信息采集。这两个手段,就决定了卫星能够提供一个其他任何广度都无法覆盖的服务。

所以我们认为商业卫星未来,一定是把卫星大规模组网,不管是基于对地通信,还是基于对地的遥感服务,或者未来还有对地的其他服务,形成大规模的面向全球的各类商业服务,这些服务才是最后商业航天的阶段性的终点。这些服务是能够支撑商业航天持续地正向滚动的。

@蓝天翼:现在做商业卫星的公司也越来越多了,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是在摸索商业模式,即使只做通讯、导航、遥感,每一种领域里边还有细分的应用场景,比如说给政府的绿化部门用的遥感图像,或是给海洋部门用的遥感图像,它面向不同的领域,最终它需要提供的产品也是不一样的。

现在很多的商业公司都在探索这个领域,最幸福的其实是用卫星数据的人,他们其实有更多的选择,可以有更多的余地,去了解产品,去熟悉卫星。这样的态势下来,我觉得最好的一个结果,就是可激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。存量市场方面,还是面向传统的应用领域。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公司的增加,可以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。

另一个角度,我们希望商业航天、民营航天,或者说是新兴航天创业者,带来增量市场。比如马斯克考虑用火箭去运人,就是一个增量市场,它是因为成本降低到这个程度,安全系数到达这个能力,可以去做这样一件事情。

包括遥感,以前遥感图像都是需要了才拍。但是现在有这么多的卫星在天上,可能他们拍的目的性会弱一些。但是我举个例子,之前有一次地震,因为这个地方不是一个重点的区域,所以很多卫星是没有图像的,地震之后过去一拍,只能看到一片土,这对于地震的灾害评估都是没有用的。但是 Planet 的卫星多,它可以漫无目地像一个扫描仪一样,不停扫描地球,所以它拿出了一张地震前的图像,发现这里竟然有一个村子,也就是说这个村子被地震之后的泥石流给掩埋了。

这样的一个案例,告诉我们当更多的卫星出现了以后,它能够带来的场景的变化、商业模式的变化,会发生巨大的影响。可能这个地方以前是没有图像的,但是因为它们的存在,有更多的图像,可以帮助大家识别出一些风险。

推荐阅读

中国企业出海:你看我还有机会吗? | 超级观点

TikTok 无法复制,出海的春天也不会消失 | 超级沙龙


名称栏目:SpaceX或成世界独角兽第三,人类离「星辰大海」又近了一步?|超级沙龙
网站URL:http://cqcxhl.com/article/cjhdhg.html

其他资讯

在线咨询
服务热线
服务热线:028-86922220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