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分公司,新征程启航
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、域名注册、服务器等服务
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JavaScript中事件流的示例分析,相信大部分人都还不怎么了解,因此分享这篇文章给大家参考一下,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大有收获,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!
目前创新互联已为近千家的企业提供了网站建设、域名、雅安服务器托管、网站运营、企业网站设计、新田网站维护等服务,公司将坚持客户导向、应用为本的策略,正道将秉承"和谐、参与、激情"的文化,与客户和合作伙伴齐心协力一起成长,共同发展。
关于 JavaScript 的事件流
前言
正文
甚麼是事件?
甚麼是事件流?
事件冒泡 vs 事件捕獲
DOM事件分級
DOM0 事件
DOM2 事件
結語
前言
再看這篇前,建議各位可以先去看看 關於 JavaScript 事件循環,當然對於已經了解的人們就不用啦!這篇要討論的是 js 的事件流。
正文
都知道, 當我們在網頁上做進行某些類型的操作,例如點擊,滑動等等,都會觸發一些相應的事件。也知道,整個網頁的構成其實會被瀏覽器解析成一棵 DOM 樹。而當一個節點產生一個事件時,該事件會在該節點與根結點之間按一定順序傳播,而這個傳播路徑上經過的所有結點都會接收到該事件,這一整個過程就稱為DOM事件流。
甚麼是事件?
js 與 html 之間的交互其實就是通過「事件」實現的。舉凡用戶對網頁的點擊,選定,滑動等等,在 js 的世界中全部都是事件。
而對於事件,當事件發生就要有響應,在 js 中,所謂的響應就是監聽器。就像觀察者模式一樣,事件就是我們的 subject,而當事件發生時,就要通知對應該事件(subject)的所有監聽器(listener)去執行相對的響應。
甚麼是事件流?
事件流描述的就是從頁面中接收事件的順序。主要分為以下兩種:
IE 的事件冒泡
Netscape 的事件捕獲
事件冒泡 vs 事件捕獲
IE 提出的事件流模型是事件冒泡的,就是從下到上,從目標觸發的元素逐級向上傳播,一直到 document 對象。
Netscape 提出的事件流模型則是事件捕獲的,與事件冒泡相反,是從上到下的,即從 document 對象逐級向下傳播到目標對象。
以上是 DOM0 標準下的事件流機制。後來 ECMAScript 在 DOM2 中對事件流做了進一步的規範。在 DOM2 中,一個事件所包含的事件流分為以下 3 個階段:
事件捕獲階段(capture)
目標階段(target)
事件冒泡階段(bubble)
DOM事件分級
DOM節點有了事件發生,當然就需要做相應的處裡,而 DOM 事件又分為 4 個等級,如下:
其中,比較重要的是 DOM0/DOM2,所以下面著重介紹。
DOM0 事件
DOM0 級事件主要有兩種實現方式,第一種是內聯模型,就是直接將函數名作為 html 標籤中事件屬性的屬性值。如下: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function btnClick() { console.log('Hello World')}
eventDOM demo
但是內聯模型有明顯的缺點,就是它違反了 W3C 對內容(html)和行為(js)分離的要求。所以有了第二種,就是腳本模型(動態綁定模型)。具體作法是通過 js 腳本選定特定 DOM 節點,然後對該節點添加事件屬性以及屬性值。如下: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let btn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')let btnClick =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Hello World')}btn.onclick = btnClick
eventDOM demo
點擊會出現 Hello World
,沒問題。但腳本模型一樣有缺點,基於上面的 html 代碼,添加一點 js,如下: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let btn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')let btnClick =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Hello World')}let btnClick2 =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Hello World again')}btn.onclick = btnClick btn.onclick = btnClick2
我們發現,現在點擊只會出現 Hello World again
。所以腳本模型只允許一個節點添加一次同類型事件,後面的會覆蓋前面的。
最後讓我們再來看一個有趣的例子:
eventDOM demo btn3
btn2
btn1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let btn1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1')let btn2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2')let btn3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3')btn1.onclick =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1')}btn2.onclick =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2')}btn3.onclick =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3')}
當我們點擊 btn3 時,輸出如下:
符合預期,但如果我們點擊 btn1 的話呢?輸出如下:
這就有點奇怪了,明明我們為 btn1 只添加了一個監聽器阿,為什麼連同 btn2,btn3 的一起加上去了的感覺?原因就是因為,雖然 DOM0 有 IE 提出的事件冒泡以及 Netscape 提出的事件捕獲兩種模型,但其實 DOM0 只支持事件冒泡。所以,點擊 btn1 的事件流如下:
也就是事件流也經過了 btn2,btn3,所以才會觸發他們的事件處理。但是顯然,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。
DOM2 事件
進一步規範後,有了 DOM2級的事件處理程序。其中定義了兩個方法:
addEventListener() 添加事件監聽器
removeEventListener() 移除事件監聽器
這兩個函數均有三個參數如下表:
參數 | 類型 | 描述 |
---|---|---|
event | String | 監聽的事件名稱,比如’click’。注意這邊都不需要"on" |
callback | function | 觸發事件所要執行的回調函數 |
useCapture | Boolean(default:false) | 事件是否在捕獲階段進行處理 |
DOM2 中就可以對同一個節點綁定兩個以上的同類型事件監聽器了,看看下面例子:
eventDOM demo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let btn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')function hello() { console.log("Hello World")}function helloAgain() { console.log("Hello World again")}btn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hello, false)btn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helloAgain, false)
輸出如下:
解決了 DOM0 只能綁定一個同類型事件監聽器的缺點啦!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綁定同樣的監聽器兩次以上,仍然只會觸發一次。
再回到上面三個 p 的那個例子進行改寫如下:
eventDOM demo btn3
btn2
btn1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let btn1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1')let btn2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2')let btn3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3')btn1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1')}, true)btn2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2')}, true)btn3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3')}, true)
注意,這邊我們把 addEventListener
的第三個參數設為 true,也就是事件會在捕獲階段觸發。點擊 btn1 輸出如下:
看到順序與 DOM0 的順序反過來了。首先最外層(btn3)的節點先被觸發了,而因為第三個參數被設為 true,事件會在捕獲階段就被處理,所以輸出才會是 3,2,1。如果都是 false,就會是 1,2,3。
可見 DOM2 的事件處理機制有了更彈性的操作空間。我們也可以在不同階段綁定事件監聽器,看看下面例子: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btn1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1 capture')}, true)btn1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1 bubble')}, false)btn2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2 capture')}, true)btn2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2 bubble')}, false)btn3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3 capture')}, true)btn3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3 bubble')}, false)
點擊 btn1 輸出如下:
改變一下順序,如下: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btn1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1 bubble')}, false)btn1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1 capture')}, true)btn2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2 bubble')}, false)btn2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2 capture')}, true)btn3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3 bubble')}, false)btn3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3 capture')}, true)
點擊 btn1 輸出如下:
注意 btn1 的輸出。雖然捕獲階段先發生了,但是因為 btn1 本身就是目標節點,所以在這種情況下,總結出規律:在目標元素上不區分冒泡還是捕獲,是根據腳本中的順序來執行。
有時候,我們希望對於某節點,不要再經過冒泡階段了,DOM2 也提供了相應函數,stopPropagation
。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btn1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1 capture')}, true)btn1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1 bubble')}, false)btn2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e) { e.stopPropagation() console.log('btn2 capture')}, true)btn2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2 bubble')}, false)btn3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3 capture')}, true)btn3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3 bubble')}, false)
點擊 btn1 輸出如下:
可以看到,因為我們在 btn2 的捕獲階段就阻止了 btn2 的冒泡階段,所以 btn2 在捕獲後就不再繼續執行下去,確保不會冒泡,事件流如下:
加強一下前面提到的知識點,如果是在 btn1 阻止冒泡,會變成怎樣呢?
// js code// eventDOM.jsbtn1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e) { e.stopPropagation() console.log('btn1 capture')}, true)btn1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1 bubble')}, false)btn2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2 capture')}, true)btn2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2 bubble')}, false)btn3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3 capture')}, true)btn3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'btn3 bubble')}, false)
點擊 btn1 輸出如下:
雖然我們對 btn1 阻止了冒泡,但是為什麼還是輸出了 btn bubble
呢?原因就是前面提到了,目標節點不區分 捕獲/冒泡 階段,但是後面也就不會繼續冒泡了,算是個比較特殊的情況,可以稍微留意下。
以上是“JavaScript中事件流的示例分析”这篇文章的所有内容,感谢各位的阅读!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,希望分享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,如果还想学习更多知识,欢迎关注创新互联行业资讯频道!